|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紅色沙漠》重映:工業文明下的精神絕境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編者按: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時光之境:中外經典影片展”正在全國巡展。7月12日,上海曹楊影城放映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導演安東尼奧尼執導的第一部彩色片《紅色沙漠》。該片榮獲1964年第2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影片用極為大膽的色彩,描繪出一幅野蠻的工業社會對人類精神的壓抑和異化之景。作品簡化甚至舍棄敘事和戲劇沖突,使得影片得到兩極化的評價。


《紅色沙漠》這部電影裡並沒有出現真正的(任何顏色的)沙漠,除了茱莉亞娜跟兒子講的幻想故事中的沙灘。沙灘的荒涼意味著故事中的女孩無法從孤獨的(盡管是純淨寧靜的)自然裡尋找到群體烏托邦,而沙漠意象在影片中所指的更是精神與情感荒蕪的現代社會——茱莉亞娜無法得到丈夫烏果的全身心的愛,也無法俘獲表面上追求她的科拉多的真正的愛。臨近影片的末尾,茱莉亞娜來到一艘輪船邊,問陌生的水手這艘船可不可以攜帶旅客;但水手操著一口完全不可解的外語,使交流陷入絕境。但茱莉亞娜堅持著傾訴,堅持著一種假想的對白。

這艘未顯示全貌的船是影片中諸多船只意象中的一個,終結了茱莉亞娜對乘船遠離的最後希望。另一個相似的情節則是在那個幻想故事中,女孩看到了一艘“經歷過狂風暴雨的,真正的帆船”——要注意帆船是前工業時代的,不依賴機械裝置的而純依靠風力的——似乎帶來了遠方世界的希望,但她游近時看不到甲板上有任何人影,帆船也隨即掉頭而去。如果說茱莉亞娜家那扇狹長方形玻璃窗外不時駛過的龐大輪船是工業文明的代表,與古老的帆船形成對照,那麼在霧中的那艘掛旗檢疫的輪船則隱喻了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隔離狀態。果然,在後續不久的鏡頭裡,面貌不清的六個人維持著社交距離,面無表情地呆呆站在碼頭上。





《紅色沙漠》臨近結尾時,茱莉亞娜問陌生的水手這艘輪船可否載旅客




《紅色沙漠》,故事中的女孩游向“真正的帆船”

盡管影片開頭描繪了罷工的場面,《紅色沙漠》基本不是一部通過社會寫實來批判資本主義的電影。它的批判標靶主要是感性意義上的工業文明社會(及其人際關系)。除了巨輪象征了龐大的工業文明產品,影片對烏果的工廠廠區(甚至家中)的視覺景觀作了極為風格化的表現。各種金屬的管道、欄杆、機器、表盤……展示出一個被規則化線條和色塊圍困的世界。(不同的是茱莉亞娜打算開的店面裡,那些塗抹的色塊則更接近抽象繪畫的效果。)常常人物被置於柵欄狀的對象後面,營造出一種被囚禁的效果。烏果和茱莉亞娜小孩的玩具也大多是機械制品,尤其以一具類似機器人的金屬玩具最為吸睛。它前後來回穿梭,碰撞出機器般的聲響,兩眼則發出鬼魅般的光亮,金屬形體又組合得略顯粗陋,仿佛是真實域中逃逸出來的創傷化形象。與規則化工業文明景觀相應的,是規則化、機械化工業文明的威脅性聲響。比如緊接著片頭字幕的是廠區鐵塔噴火的畫面,而噴火的“噗噗……”聲發出機器般的單調節奏。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5 秒